1. 健康学习网 > 热点资讯 >

名师郦波语文启蒙课:一首《静夜思》引发郦波和南京老师的讨论

    □紫金山/金陵晚报记者王峰

    一首传诵了一千多年的《静夜思》,却能做到常读常新,这中间既有汉语本身的魅力,也有每个个体精神世界的反照,而这往往得益于教育的力量,得益于语文的学习。

    4月12日,在秦淮河畔的南京夫子庙小学,带着新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《郦波语文启蒙课》,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给现场的老师和学生们上了一堂语文启蒙课。

    得语文者得天下

    随着诗词热和传统文化的回归,郦波近来炙手可热,他曾登上《百家讲坛》,亮相《中国诗词大会》,除了颜值,围绕在他身上的话题,更是他儒雅的气质和丰厚的文化涵养。

    得语文者得天下,这么多年来,郦波将他取得的成绩完全归功于语文的学习,在他看来,语文的学习是能够影响和塑造一颗伟大的灵魂的:为什么骆宾王七八岁时便写出《咏鹅》;谢道韫七八岁时能咏出“未若柳絮因风起”?

    语文启蒙的重要性

    在当天现场,郦波领着孩子们诵读了《静夜思》和《春晓》,在这两首诗中,其中《静夜思》已形成一种共识,它是全民参与创作的结果,这让郦波看到了语文在血脉里的一种传承;《春晓》则展示了一种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世界,可谓“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”,这又让郦波看到了语文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塑造。

    所以,得益于诗词热的郦波开始反哺语文教育这块土壤,深觉自己有义务对中国的语文进行提炼和推进。正如当天的另一嘉宾、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所言,启蒙,其过程就是去除被遮蔽的部分,也就意味着发现、解放和点燃。

    由《静夜思》生发的讨论

    当天在场的有很多是来自一线的老师,其中不乏一年级的语文老师,他们刚刚在学校教授完《静夜思》这首诗,对这首诗的解读也生发出了诸多不同意见。我们现在已经知道,李白的《静夜思》系全民创作的结果,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的版本,已是妇孺皆知,但《静夜思》在宋、元的文献版本中却是“床前看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山月,低头思故乡”。

    郦波并不是持该说法的第一人,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就曾指出,一个标准的、杰出的文本,并不是说作者写出来就算完成了,而是在写出来之后,在其流传过程中间,经历代读者不停地接受,不停地来理解,不停地来批评,不停地来阐释,逐步完成这样一个系列的读本,而《静夜思》堪称其典范。

    除了版本的不同,诗中“床”的不同解释,其背后展示的正是汉语的丰富性,郦波在现场指出,这首诗中的“床”,应该是指:井栏。换句话说,李白不是在床上看到的月亮,也不是在小马扎上看到的,而是在一处深秋的院子里,看到月亮洒在了井栏旁边。

    此外,诗中的“疑”在标准答案中作怀疑的意思,这也受到了一些老师的质疑,郦波指出,看成“怀疑”太单一了,“疑是地上霜,疑,是指那一瞬间恍惚的感觉。”

    另据记者了解,凭借音频节目《名师郦波:语文启蒙课》,郦波以490万元的版税排名第七位的成绩跻身新近公布的作家榜之“音频作家榜”。